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一级分类 » 正文

除了打“价格战”,就没别的办法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31  来源:品牌圈圈  作者:小云子  浏览次数:373
核心提示:老板:小王,最近我们产品的销量有点低啊,有什么办法可以提升一下销量吗?小王:额要不降价吧!毕竟消费者最注重的还是自身的利
 老板:“小王,最近我们产品的销量有点低啊,有什么办法可以提升一下销量吗?”

小王:“额…要不降价吧!毕竟消费者最注重的还是自身的利益,如果我们让点利,肯定是可以提升销量的。”

...

是的,一提到“促销”,或者说提升销量的办法,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降价”。

 

 

之所以要采用降价来进行促销,就是因为我们都知道:人们非常关心自身利益。

而说到“自身利益”,就不得不提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家们召集了一组受试者,然后跟他们说:

假设有家公司宣布:员工若是达成某一业绩目标,就可获得1000美元的奖金。公司向员工展示这笔奖金的方式共有如下三种:

1)想一想那1000美元代表什么:一辆新车的首付款或是你梦寐以求了很久的房屋装修。

2)想一想银行账户里多了那1000美元所能带来的更多安定感。

3)想一想那1000美元代表什么:公司肯定你对于公司整体业绩的重要性,老板可不会无缘无故花这个钱。

请问:“你认为以上三种说法中,哪一种对员工会产生较大吸引力?”

结果大部分受试者都认为第一种最有吸引力,其次是第二种。

不过,这个实验并没有结束。

当心理学家问受试者“上述三种说法中,哪一种对「你自己」的吸引力最大”时,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第三种——这让人感到备受尊重。

这真的是个非常有趣的实验!

我们都知道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该理论中,越往下,需求所对应的利益就越“实在”(比如金钱和食物);越往上就越“虚”(比如精神追求)。

而上述的实验,恰好同时说明了两个问题:

1.我们之所以习惯用“降价”的方式促进销售,就是因为我们都认为别人会更关心一些“实实在在”的利益,比如“省下装修费”和“商品打折”。

换句话说,在我们自己眼中,大部分人都活在马斯洛金字塔的底层...

2.之所以很多时候降价不起作用,就是因为我们对别人需求的判断是不准确的。实际上,人们会同时追求不同层次的需求。(是的,马斯洛理论其实是臆造的)

就好像上述的受试者,其实都是普通人,但他们自己对一些更“虚”的利益却更加在乎,比如“受人尊敬”和“面子”。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除了降价,还有哪些方法能提升销量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顾客感知价值”说起。

顾客感知价值(Customer-Perceived Value,CPV)是指潜在顾客对特定产品的总体利益的评价减去总体成本的评价之差。

 

 

要想让更多人购买你的产品,就必须要提高产品的“顾客感知价值”。

而提升“顾客感知价值”,不外乎两种方式:增加“利益”或者降低“成本”。

而刚才所说的“降价”,其实就是降低了“总体顾客成本”——货币成本。

不过,所谓的“总体成本”,可不仅仅只有货币成本,而“总体利益”,当然也不仅是指经济层面的利益。

事实上,“总体利益”和“总体成本”包含了很多方面,比如下图所示: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降价”只不过是众多提升感知价值的方法之一,仅仅是上图就一共有11种其他可能的方法...

而很多时候降价不起作用,就是因为我们可能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利益”与“成本”。

当然,如果一次性说完所有方面,未免过于啰嗦。

既然大部分人都已经注意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与成本(比如降价,买一送一,提升服务,提高收益率等),那我们就重点来看一些比较“虚”的方面吧。

1.降低“形象成本” 

有时候,人们不愿购买你的产品,并不是因为不接受你的价格,而是担心自己购买这款产品会有损自己的形象。

比如过去的胰岛素,就是病人自己买来注射,用来治疗糖尿病的那种。

在当时,不管商家怎么提升产品的性能、控制产品的成本,始终无法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直到后来,一家名叫Novo Nordisk的公司剑走偏锋,他们并不追求极致的性能,也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价格上,而是努力降低顾客的“形象成本”。

Novo Nordisk发现:胰岛素消费者其实并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们是糖尿病患者。

所以他们研发出一种“笔形”的胰岛素。与传统胰岛素相比,这种胰岛素不容易被识别出来,看上去跟普通的中性笔几乎一模一样。

这样就成功帮助消费者降低了他们的“形象成本”,而产品本身当然也成功颠覆了市场。

注:该产品能成功还有另一个因素:使用方便——降低了“行动成本”。

2.增加“形象利益”

有时候,人们不愿购买你的产品,可能是因为你没有帮消费者突出他们自己的正面形象。

而有些产品,尤其是送人的礼品,消费者之所以要购买它,就是希望通过它向别人表达自己的形象。

所以,你更应该强化这些产品能带给消费者的“形象利益”。

比如roseonly,它就是主打“一生只爱一人”的概念,并以此提升消费者在送花对象心目中的形象——我买roseonly,说明我只会爱你一个人。

当然,其他一些不是礼品,但也能体现消费者正面形象的产品也应如此。比如新能源汽车(爱护环境的形象),在线课程(爱学习的形象),甚至包括航空公司也可以。

美国一家航空公司曾经搞了个“航行里程数可兑换免费机票”的活动,但当时大部分人并没有去兑换,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积攒的里程数(一张小卡片)可用来体现自己的身份和形象——我是商务精英,才不会贪图航空公司那一点小优惠呢。

所以最终的结果是:他们不仅不在乎那些“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兑换机票),反而是为了积攒里程数,故意走曲线(增加航程)到达目的地。

3.降低“心理成本” 

有时候,人们不愿使用你的产品,可能是因为他们担心使用产品后会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

就拿京东618来说吧。

虽然大家都清楚,618就是打着“降价促销”的旗号让人们买买买,但它在宣传上并不会一味的说“降降降,买买买”,因为这样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负面的心理体验——买这么多东西,我是不是太败家了。

所以,618宣传的主题就是:打破忙碌,尽享好物——你平时都那么努力了,所以这次剁一下手,犒劳一下自己也是应该的。

这样就可以降低消费者的“心理成本”。

4.增加“心理利益” 

有时候,产品的利益点很难体现出来,消费者自然不愿购买。

比如保险产品,你花一大笔钱,最后换来的只不过是一纸保单,至于它承诺的各种收益,可能要等很久才体会得到。

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提升产品的“心理利益”。

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保险产品都是走“情感路线”,并且一般都是让消费者为家人买,而不是为自己。(让人感觉只要买了保险,就算对长辈尽了孝心了)

 

 

除了保险,类似的还有空气净化器:空气干不干净很难被感知,所以要加个“第三方检测仪器”;

洁厕净:厕所干不干净也很难说,所以把水染成蓝色,在心理上人们就认为它变干净了;

牙膏:口腔干不干净也很难说,所以加点薄荷味,在心理上人们就认为它变干净了...

这些都属于提升产品的“心理利益”。

5.降低“决策成本”

这个也说过很多次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在提“单款爆品”的原因之一。

传统的商家都认为商品越多越好,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为“做决策”(或者“做选择”)这件事真的非常痛苦。

心理学家以前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分别给两组受试者展示商店里的果酱,第一组只展示6种果酱,而第二组展示了24种。

 

结果发现,第一组购买果酱的人数是第二组的10倍。(30%与3%)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决策瘫痪”:在选择过多的情况下,人们会因为前期耗费大量精力做选择,就直接放弃做决策了。

所以你会发现,虽然麦当劳和肯德基年年都会出新品,但它始终会淘汰掉一些产品,以避免因品种过多所导致的“决策瘫痪”现象的出现。

另一方面,它们也经常会出一些套餐,将多种产品变成一种产品,进一步降低“决策成本”。

6.增加“健康利益”

前几天看到美团外卖的一则视频广告,这个广告挺有意思。

一般外卖平台的广告都是在宣传其“服务利益”(专人配送)或“经济利益”(折扣),但美团这个广告是真正戳中了大部分消费者的痛点——外出就餐会被晒黑。

 

 

其实这就是在强调产品能带来的“健康利益”。

我想:对那些成天坐在空调房里的人来说,“避免被晒黑”可能比“节约5块钱”更有吸引力吧。

不过,这个广告也并不完美,因为它其实表达的是“怕晒黑,点外卖”,而不是“怕晒黑,点美团外卖”。

毕竟,送外卖的又不止美团一家,它并没有体现美团与饿了么等的差异化优势。

所以,这则广告算是为整个外卖行业做宣传了...

总结一下

其实,关于如何提升“总体顾客利益”,以及如何降低“总体顾客成本”还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本文所讲的案例也只是冰山一角。

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想让产品更受欢迎,就必须提高产品的“顾客感知价值”(CPV)。

毕竟,只有当别人能感知到你的价值时,你才是有价值的。,

本文链接: http://www.yixieshi.com/89682.html (转载请保留)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